機器人大躍進?
無論過去是做機床的還是做鼠標的,都紛紛揚言進軍機器人市場,這樣的景象似乎并不陌生。經驗告訴我們,在一個被普遍看好的朝陽產業面前,我們從不缺少“大煉鋼鐵”般的熱情,但缺乏戰略規劃、技術積累的行業到底能夠走多遠?
毫無疑問,機器人是一個潛力巨大的朝陽產業。
端午節假期的第一天,有近700多位機器人領域人士放棄休假從全國各地趕到天津武清。當天一場關于機器人的會議正在這里召開。
臺上眾多企業輪番登場,對自己的產品進行一番推廣。可偏偏有不知趣的聽眾屢次在提問環節重復一個問題,“減速器是自己的嗎?伺服電機呢?”在隨后的回答中,剛才還慷慨激昂的聲調隨后變得有點低沉,甚至有些自卑。
這是一個尷尬的話題。
誠然,在制造業領域,機器人已經成為炙手可熱的概念。人口紅利消失,用工成本提高、制造業的轉型,成為鼓吹機器人產業前景的主要論據。不論是業內的還是業外的,無論過去是做機床的還是做鼠標的,都紛紛揚言進軍機器人市場,分一杯羹。
這樣的景象似乎并不陌生。經驗告訴我們,在一個被普遍看好的朝陽產業面前,我們從不缺少“大煉鋼鐵”般的熱情,而這一切是何等的似曾相識。
瘋狂布局
在會場的另一個小型會議室內,天津本地媒體記者以近乎逼迫的口氣讓中國工程院院士蔡鶴皋談天津發展機器人的優勢。蔡鶴皋面對話筒,只能從天津有著良好的基礎談起。當天,蔡鶴皋和另一位院士張鈸成為天津市機器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顧問。
蔡鶴皋對《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說,作為制造大國的中國在機器人應用方面一直處于落后地位,機器人平均占有率甚至低于朝鮮。顯然中國是全球增長最快的機器人區域市場,近5年新安裝的工業機器人增長了2倍。中國未來3年內的機器人安裝量將再翻一番,其需求空間巨大。
這樣一塊大蛋糕,不僅吸引了產業界和資本界的目光,也讓各地政府發現了一個推動經濟發展的新機會。
會議召開地武清區的汽車產業園規劃建設了“機器人產業及產學研戰略聯盟發展基地”。負責人唐萬強介紹說,園區先后引進了鼎奇主軸、辰星自動化、納恩博科技、天瑞博科技等多個國家863機器人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機器人生產研發片區規劃了24萬平方米的面積,將積極打造集研發、設計、制造、檢測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預計在5年內引進100家相關企業。”
而在此前的《天津市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天津市布局發展工業機器人、警用機器人、安全機器人、礦山機器人、水下機器人、醫用微創機器人的研發及產業化。到2015年,形成年產各類機器人5000個的生產能力,產業規模達到200億元。
不僅天津,沈陽撫順新城號稱要建全國最大的機器人產業基地,預計年產值500億元;山東青島新區更是規劃1000畝土地,欲打造北方最大的機器人產業基地。重慶也于2013年3月通過了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關于加快機器人產業發展情況的報告》,開始在兩江新區規劃建設一個占地2平方公里的機器人產業園。當地的目標是:到2015年,集聚30家以上企業,形成4萬臺工業機器人整機及關鍵零部件、年產值200億元的生產能力;到2020年,集聚200家以上企業,形成10萬臺工業機器人、100萬臺服務機器人、1000臺特種機器人的年產能,實現年產值500億元。
此外,上海、沈陽、哈爾濱、常州、唐山、徐州提出規劃和上馬建設機器人產業園的城市多達幾十個,以至于某機器人行業網站不得不推出一個精選。這些產業園占地面積一個比一個大,規劃產能一家比一家高。
在眾多機器人產業園的自我描述中,均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一段話:“據IRF預測,2014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將為3.5萬臺以上,比2011年增長60%。到2015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將達到20萬臺,全球機器人產業規模將達到500億美元。”
美國呼吁“要重新回歸制造業”,希望通過發展人工智能技術、機器人技術和數字制造技術,重振美國的制造業;歐盟委員會提出了“新工業革命”概念,強調技術創新和結構改革,大力推進新的生產方式包括機器人、數字技術等新興產業;日本、韓國也將機器人列為未來戰略新興技術,制定了詳細的戰略發展計劃,這都成為大力發展機器人的有力理論支撐。
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聯盟執行主席羅軍也說,雖然各地對機器人及智能產業高度重視是件好事,但并不是每個地方都具備建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園區的條件,其中的判斷標準應該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看是否具有較好的產業基礎,包括科研資源、產業資源、人才基礎;二是看這個地方是否具有非常龐大的市場輻射能力,通過引進技術,建設基地,形成上下游產業集聚;三是看當地是否具有非常明顯的材料基礎,有材料優勢就有成本優勢。
“如果沒有這三種比較優勢,或者這三種優勢都不是非常明顯,建議就不要盲目介入。”羅軍說。
組裝工廠?
伴隨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以汽車等行業需求為牽引,我國對工業機器人需求量急劇增加,可到目前為止,全球前四大機器人廠商中,甚至沒有一家中國企業。
另一個現象是,德國kuka、日本fanuc、瑞士abb和日本安川四大機器人企業都已全面進入中國市場,意大利、美國、韓國的機器人及配套企業也已經布局中國主要地區。國外知名品牌工業機器人價格逐年下降,制約了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的形成和實現規模化的發展。
這些國外機器人品牌已經占據國內90%的市場,國內這么多企業占有不到10%的市場份額。
幾年以后,我們估計又會重復一句已經變成陳詞濫調的話,“中國是機器人大國,但是不是機器人強國。”中國投資咨詢產業咨詢部副經理馬楠說。
這并不是危言聳聽。我國工業機器人的發展從科技攻關及實施“863”計劃開始,經過“七五”攻關和“八五”、“九五”、國家“863”計劃支持的應用工程開發,經歷了理論研究、樣機研發、示范應用和初步產業化四個階段。
雖然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迅速,但在總體技術上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僅相當于國外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水平。
目前工業機器人的生產規模仍然不大,多數是單件小批量生產,關鍵配套的單元部件和器件始終處于進口狀態,一臺進口的減速器約占機器人總成本的35%。受制于跨國公司的技術壟斷,難以“自主”,成為制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最大問題。
“國外機器人綜合能力很強,比如材料的關鍵部分連接、裝配工藝、軟件算法等。”馬楠介紹說,也有部分企業試圖進入這一領域,但是效果還不太理想。如機器人中很重要的零部件諧波減速器,由國產材料做出來的壽命只能一至兩年,1年后磨損就非常嚴重,而諧波減速器的材料直接影響著機器人的速度和精度。機器人的核心算法,國內機器人在軌跡平滑算法上都不夠領先,因此打磨、焊接等機器人還是以國外品牌居多。
“在機器人應用上,目前跟機器人配套的很多傳感器等相關的控制元器件大多采用國外品牌,這些品牌質量相對穩定,使用壽命長,同時對復雜現場環境實用性也較強。從這些傳感器及元器件的角度來說,國內廠家也是有差距的。”
對此,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所長趙杰認為,造成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的原因是,雖然中國有近百家從事工業機器人研究生產的高校院所和企業,但是各家研究過于獨立封閉,機器人研發分散,未能形成合力,同一技術重復研究,浪費大量的研發經費和研發時間;國內多數企業熱衷于大而全,一些具有較好的機器人關鍵部件研發基礎的企業紛紛轉入機器人整機的生產,沒能形成工業機器人研制、生產、制造、銷售、集成、服務等有序、細化的產業鏈。
過剩隱憂
在東北地區一家剛涉足機器人領域企業的廠房內,剛剛粉刷白色油漆的工業機器人機身白花花地整齊排列,遠遠看去,像羊群一樣。企業負責人頗為自信地對記者說,你看這多壯觀。
在一家有著幾十萬名會員的“中國機械社區”網站上,圍繞機器人也有著爭鋒相對的討論。網友舞飛揚抱怨說:“按照目前各地規劃中已經公布的機器人產能目標,已經基本與2015年全球的總需求規模相當。現在什么公司都想做機器人,只要跟機器人搭點邊,股價就會漲,連挖煤的都來搞機器人。”
而作為機器人領域的知名專家,趙杰也擔心在中國工業機器人需求迅速增長的形勢下,大量企業看好工業機器人市場,蜂擁而上造成國內工業機器人惡性競爭,使得國內生產工業機器人的企業利潤降低甚至無利潤可圖,最終制約國產機器人的產業化進程。
“目前國際主要工業機器人十余家生產商的生產能力已經滿足國際市場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而且還具備擴大生產的能力。”趙杰判斷。
蔡鶴皋院士則寄希望于能夠經過幾年的實踐,實現大浪淘沙,那些在技術、經濟上具備實力的企業能夠沉淀下來,使得我國工業機器人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盡管有人認為,幾乎所有的新興產業都會經歷野蠻生長的初始時代,重復建設和一窩蜂現象難以避免。
然而在經歷了一個又一個朝陽產業過山車式的發展之后,我們是不是可以期許,機器人產業將不會再走光伏、風電的老路,并獲得良性的成長。
而今,機器人產業又站在了發展的起點上。
摘自中國機器人網
- 上一篇:中國機器人存在技術和人才培養短板 2014/6/17
- 下一篇:公司新版網站正式上線 2013/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