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中國制造業如不升級,70%會倒閉!
2016-8-9 9:37:24 點擊:
2011年時,喬布斯與奧巴馬有一場著名的對話。奧巴馬問:“怎樣才能使得Iphone在美國生產?”喬布斯的回復很干脆:“那些工作回不來。”盡管后來蘋果有部分生產線回遷到了美國,但整體份額之少,看上去象征性大于實際意義。喬布斯的態度耐人尋味,我們不禁要思考:為什么蘋果不把工廠從中國回遷到美國呢?難道僅僅是因為中國的勞動力便宜嗎?
我認為絕不僅僅是因為勞動力便宜,我們常常忽略了一個事實:中國擁有蘋果手機生產所必須的完整產業鏈條。在這個生產鏈條之中,從生產到加工,再到一些核心零部件,包括屏幕和手機殼在內的一系列配套加工和生產都是在中國完成。對于蘋果而言,可以把某些特定的主要廠房搬回美國,卻很難做到把整個產業鏈回遷。
具體來講,蘋果最大的手機屏生產廠商是中國的一家公司,叫做藍思科技。這是一家很勵志的公司,去年已經在A股上市。藍思科技主要從事手機屏幕的加工和生產。蘋果選用它,是因為它在全球可以做到最好,不僅工藝最好,而且效率最高;他們不僅采用全球頂級的儀器設備,聘請的人才也多是從伯克利回來的碩士和博士。
此外,中國擁有大量的工程師人才,這是蘋果產業鏈條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以富士康為例,我們知道富士康為蘋果代工,卻往往忽略了一些細節。對于富士康的每一個工廠而言,蘋果都會派駐大量的工程師進入。在蘋果在中國的工廠里有上萬名高質量的中國工程師。雖然生產已經高度自動化,但這些工程師在每一個環節都致力于質量的控制及工藝的改善。
對于蘋果而言,在美國恐怕很難找到像中國如此大批量的優質工程師資源,很大程度上這也是源于美國教育的特點。美國的大學教育是以精英教育為導向,主要培養的是高科技、法律、商科等領域的核心人才。所以后來奧巴馬制定了一個新的計劃——加強美國的社區大學。
綜合來看,盡管中國制造業水平整體偏低,但就3C行業(電腦、通訊、消費電子)而言,全球最大而且最為完整的供應鏈卻是分布在中國。在這個背景下,我們認為存在很大的機會,那就是工業自動化和產業升級。
為什么要產業升級?
為什么我們要關注工業自動化和產業升級?我認為有兩個重要原因。
首先,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經消失殆盡。去年BCG(美國波士頓咨詢集團)發布了一個報告,名為《全球制造業的經濟大挪移》。該報告指出,中國的制造成本已經與美國相當接近。在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的經濟體當中,以美國為基準,美國是100的話,中國的制造成本指數為96。意思就是說:同樣一件產品,在美國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國需要0.96美元,雙方差距已經極大縮小。
此外,由于過去中國30年的一胎政策,我們的勞動力供給其實在幾年前已經達到了峰值。盡管去年人大開始立法鼓勵生育,但我個人認為政策的實際效果恐怕未必如我們所期。在當下的階段來看,對于普通的中產階層來說養育一個孩子的成本太高。大多數中產階層對于生育并沒有太大的執著,也沒有足夠的動力,而且新生人群要成長為合格的勞動力也需要一個很長的周期。
中國的很多企業到了春節以后就會面臨勞工荒的困境,其實勞工荒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發酵。由于成本增加,利潤變得稀薄,而匯率的波動又增加了額外的風險。回顧過去幾年,不管是長三角還是珠三角,大批的制造企業在倒閉。
綜上來看,現有的境況異常嚴峻。如果我們再繼續延續所謂的人口密集型加工模式,我們的企業會完全喪失核心競爭力。去年吳曉波講,如果中國的工業制造企業不升級的話,50%的企業會倒閉。我的態度更為悲觀,如果這些企業在未來幾年不升級換代,我認為70%甚至是80%會倒閉。
投資案例:高端數控機床
雖然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國,但是中國在高端數控機床生產領域幾乎是空白。不論是四軸還是六軸,都大量依賴進口德國和日本的設備。
然而,德國和日本等技術大國對于我國的技術控制非常嚴密。以六軸的數控機床為例,他們對自身技術的保護已經到了非常極端的程度——他們會在賣給我們的機床上安裝一個垂直重力感應器。也就是說,如果未經他們的允許,一旦這臺設備被移動,整個機床就會停止工作。
西方技術大國的目的很明確,既防止中國進行可能的技術抄襲,也防止中國把數控機床用到軍工領域。理論上,高端的數控機床可以應用于生產航母或者戰斗機的螺旋槳和發動機推進的旋翼。西方對中國的技術封鎖一直非常嚴格,我們今天也很難生產出具有歐美技術水準的高端數控機床。
兩年前常州投資布局了一家專注于高端數控機床的企業,名叫常州德速。他們是從數控機床的核心零部件領域開始做起,默默耕耘,到今天已經可以試產出四軸和六軸的工業數控機床,從而讓我們很多生產加工設備的效率和工藝能夠有大幅度地提升。其技術精度也得到了一些國內廠商的認可。
投資案例:微型電動車
李想是車和家的創始人,明勢資本是他唯一的天使投資機構,這是李想的第三次創業。
我們都認為Tesla這樣的電動車未必契合中國的實際情況。中國人口多,道路交通擁堵,道路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充電設施也不完善。在美國普通的中產階層都有獨棟別墅,充電設備很容易安裝。然而,對于大多數中國消費者來說,哪怕買得起Tesla,恐怕也會面臨很多限制。普通小區的充電設備很難被改造,最多安裝2-3個充電樁。
此外,就國內未來的中遠途交通而言,我認為可能會被Uber和無人駕駛模式所替代。其實出行你只需要關心從A點到B點就夠了,并不一定要擁有一輛自己的汽車。恰如我們今天從北京到上海乘坐高鐵,我只需要確定高鐵發車的時間即可,而無需擁有高鐵本身。而對于的15-20公里半徑的短途出行來說,尤其對于年輕人,更加小型的、方便的、電動的新型交通工具可能更能滿足這種出行需求。
李想正在做的微型電動車正好能夠滿足這種出行需求。他的電動車比奔馳Smart還要小,也方便停車。一個正常的車位,可以停下4-5輛。此外,電池可以插拔,能夠方便地帶回家或者辦公室進行充電,就像給Iphone充電一樣方便。這種微型電動車可能會顛覆原有的交通工具,不用去加油站,也無需超級充電樁,幾度電可以跑80公里。在這個語境下,停車問題、道路擁堵問題、污染問題,都能夠被很好地解決。這既是國內工業升級的應用,也是面向國內消費升級的實踐。
展望與希望
我們一直以來對于中國制造都有著既定的印象:處于全球產業分工的中低端,主要依靠廉價勞動力進行代工生產,缺乏核心技術,產品的技術附加值很低,從而在全球市場上缺乏核心競爭力。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制造的本質是中國加工,而不是中國研發和設計。
大多數企業可能還處在一個相對悲觀的階段,但我們真正關注的是那些真正有希望為中國產業升級做出貢獻的企業。中國新一代的科創企業家們不再固步自封,死守眼前。從創業的第一天起,他們就像硅谷的創業者們一樣立足全球市場。盡管有很大風險,挑戰很大,可能他們當中也會有很多人倒下,但我認為他們才是中國未來的希望。
在大時代的洪流之中,當我們覺察到即將引發一場巨大變革的前兆時,我們投的是撬動這場變革的杠桿,投的是那個支點。這就是我們的投資邏輯。
- 上一篇:美的拿下庫卡 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還缺什么? 2016/8/12
- 下一篇:公司新版網站正式上線 2013/9/22